普通口服固體制劑溶出度試驗技術指導原則 普通口服固體制劑溶出度試驗技術指導原則.docx一、前言本指導原則適用于普通口服固體制劑,包括以下內容:(1)溶出度試驗的一般要求;(2)根據生物藥劑學特性建立溶出度標準的方法;(3)溶出曲線比較的統計學方法;(4)體內生物等效性試驗豁免(即采用體外溶出度試驗代替體內生物等效性試驗)的一般考慮。本指導原則還針對藥品的處方工藝在批準后發生變更時,如何通過溶出度試驗確認藥品質量和療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議。附錄對溶出度試驗的方法學、儀器和操作條件進行了概述。二、背景固體制劑口服給藥后,藥物的吸收取決于藥物從制劑中的溶出或釋放、藥物在生理條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腸道的滲透。由于藥物的溶出和溶解對吸收具有重要影響,因此,體外溶出度試驗有可能預測其體內行為。基于上述考慮,建立普通口服固體制劑(如片劑和膠囊)體外溶出度試驗方法,有下列作用:1.評價藥品批間質量的一致性;2.指導新制劑的研發;3.在藥品發生某些變更后(如處方、生產工藝、生產場所變更和生產工藝放大),確認藥品質量和療效的一致性。在藥品批準過程中確定溶出度標準時,應考慮到藥物的溶解性、滲透性、溶出行為及藥代動力學特性等因素,以保證藥品批間質量的一致性、變更以及工藝放大前后藥品質量的一致性。對于新藥申請,應提供關鍵臨床試驗和/或生物利用度試驗用樣品以及其他人體試驗用樣品的體外溶出度數據。對于仿...
發布時間:
2018
-
07
-
09
瀏覽次數:1156
手性藥物質量控制研究技術指導原則手性藥物質量控制研究技術指導原則.doc一、概述三維結構的物體所具有的與其鏡像的平面形狀完全一致,但在三維空間中不能完全重疊的性質,正如人的左右手之間的關系,稱之為手性。具有手性的化合物即稱為手性化合物。手性是自然界的一種基本屬性,組成生物體的很多基本結構單元都具有手性,如組成蛋白質的手性氨基酸除少數例外,大都是L-氨基酸;組成多糖和核酸的天然單糖也大都是D構型。作為調節人類的相關生命活動而起到治療作用的藥物,如果在參與體內生理過程時涉及到手性分子或手性環境,則不同的立體異構體所產生的生物活性就可能不同。手性化合物除了通常所說的含手性中心的化合物外,還包括含有手性軸、手性平面、手性螺旋等因素的化合物。在本指導原則中所指的手性藥物主要是指含手性中心的藥物,其它類型的手性藥物也可參考本指導原則的基本要求。手性藥物是指分子結構中含有手性中心(也叫不對稱中心)的藥物,它包括單一的立體異構體、兩個以上(含兩個)立體異構體的不等量的混合物以及外消旋體。不同構型的立體異構體的生物活性也可能不同,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1)藥物的生物活性完全或主要由其中的一個對映體產生。如S-萘普生在體外試驗的鎮痛作用比其R異構體強35倍。2) 兩個對映體具有完全相反的生物活性。如新型苯哌啶類鎮痛藥-哌西那朵的右旋異構體為阿片受體的激動劑,而其左旋體則為阿片受體的拮抗劑。3)...
發布時間:
2018
-
07
-
09
瀏覽次數:680
吸入制劑質量控制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吸入制劑質量控制研究技術指導原則.doc一、概述 吸入制劑系指通過特定的裝置將藥物以霧狀形式傳輸至呼吸道和/或肺部以發揮局部或全身作用的制劑。與普通口服制劑相比,吸入制劑的藥物可直接達到吸收或作用部位,吸收或作用快,可避免肝臟首過效應、減少用藥劑量;而與注射制劑相比,可提高患者依從性,同時可減輕或避免部分藥物不良反應。因而近年來越來越為藥物研發者所關注。吸入制劑在制劑處方、給藥裝置、制劑工藝、質量研究、穩定性研究等方面均有其特殊關注點,可對吸入制劑的質量可控性、安全性與有效性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質量控制研究部分是吸入制劑的臨床前乃至臨床研究重點之一。本指導原則是在參考國內外相關指導原則和文獻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吸入制劑研發的現狀,通過分析質量控制研究與安全有效性和質量可控性之間的內在關系而制定的。旨在為藥物研發者在吸入制劑質量控制研究過程提供基本的技術指導,也力求使藥物研發者和評價者對藥物評價過程中需要關注的問題達成共識。本指導原則所討論內容僅限于經口腔吸入制劑在質量控制研究工作方面的特殊研究內容,經鼻吸入制劑暫不納入本指導原則。其他一般性要求參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布的相關指導原則。由于新制劑技術的不斷涌現以及臨床上的特殊需求,在吸入制劑研發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難以預料的問題,因此本指導原則只是一個一般性原則,...
發布時間:
2018
-
07
-
09
瀏覽次數:613
藥物相互作用研究指導原則藥物相互作用研究指導原則.docx一、引言本指導原則旨為擬進行藥物(指新藥,包括生物制品)相互作用研究的申辦方提供建議。本指導原則反映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SFDA)審評機構的當前認識:即新藥的代謝應該在藥物研發過程中進行確定,該藥與其他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應作為安全性和有效性評價的一部分進行研究。本指導原則建議的研究方法是基于以下的共識,即:是否應進行某項特定的試驗取決于藥物的特征及擬定的適應證。藥物相互作用除了發生在代謝過程中外,也可能發生在吸收、分布和排泄過程。目前,越來越多的報告顯示藥物相互作用與轉運體相關,因此,它們也是新藥開發過程中應該考察的因素之一。藥物相互作用還可能改變藥代動力學/藥效動力學(PK/PD)的相互關系。二、背景(一)代謝藥物在作用部位的濃度所引起預期的和非預期的效應通常與用藥劑量或血藥濃度有關,而血藥濃度受到藥物吸收、分布、代謝/或排泄的影響。藥物或其代謝產物的消除通常通過兩種途徑:即代謝(常在肝臟或腸粘膜)和排泄(常在腎和肝臟)。此外,治療用蛋白制劑可通過與細胞表面受體產生特異性結合,然后經由細胞內吞和細胞內的溶酶體降解進行消除。肝臟消除主要由位于肝細胞內質網的細胞色素P450酶系,但也可經由非P450酶系系統,如通過N-乙酰基和葡萄糖醛酰轉移酶完成。許多因素可影響藥物在肝臟和腸內的代謝,如疾病、合并用藥(包括中草藥...
發布時間:
2018
-
07
-
09
瀏覽次數:611